雖名為"小數據",實則對大數據的驗證。書名取巧了,但恰好賦與我們一個希冀:無法access大數據的小人物、小公司,要怎麼在資源稀缺的狀態下逆轉勝?

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活在大數據裡的小數據,每個跟身旁人的不同,都可以放大來審視原因,從背景從教育從看待事物的方法論,從興趣從個性從各方各面來推敲,但是千萬記住,事實的面向越廣,歸因越多,越忌諱斷言。正因為人類是渴求"原因"的動物,就更要抑制自己想下總結的慾望。

誠如溫肇東老師在序裡所說的,唯有知識與常識這種"厚數據"的積累先行,才能在大潮流中看見小線索,真正使出專業獵人的絕活,授獵到目標的獵物,沒白跑一趟任務。

廢話這麼多,來介紹一下這本書。作者身為一個消費市場觀察者,被各大品牌公司聘請,根據當下要解決的問題,例如新產品包裝的設計風格、尚未發崛的家庭商機、銷售率節節下降的暢銷品,做一次釜底抽薪的改造,挑戰比消費者自己更了解自己的洞察力。在這個過程中,他一次次拜訪民眾最豪無修飾的家,從家裡的每個成員,每個器皿上,牽聯過往的經歷,串起一次又一次譬美柯南的完全推理案,雖然最後的結果也許偏差,對讀者而言何嘗不是一種認知:沒有任何社會學、心理學存在標準答案。

作者身為四處為家的獵人,面對世界之大,無法控制的因素和障礙何其多,他雖是每次出發前都做了巨細靡遺的功課,卻總有突發狀況,有趣的是,以前我總覺得沒達成任務這種事要留在自己口袋,現在卻很感激作者把這些細節呈現出來。我們本來就生在有限資源的世界,才會冀望大數據和AI來幫我們看清整個世界的面貌,所以下了錯的決定,做了不面面俱到的論點都是人之常情,世界在變化,記住這種"犯錯的可能"才能更謹慎地督促自己要保持警戒。

書裡有一個很經典的樂高,在資訊發達,手持裝置無所不在的今天,如果用大數據來斷定未來,人類的注意力會被快速且無所不在的新資訊分食,那種要耗費時日的積木挑戰,絕對不會在人類有興趣的口袋名單裡。然而,就如同查理芒格的名言:反過來想,總是反過來想。這世界的極端總會由另一端平衡,這是這種拉扯的力量,才培養每個靈魂的寬度。

值得一讀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ES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