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改與重建之間,存在一種微妙的相似性,
也點出本質之所以重要,不在於它動輒得咎的敏感體質,恰好相反,是它牽一髮動全身的影響力,
正面的影響力。
先扯點屁話。
媒體是有用、無所不在而且無所不盡其極的,辛勞自然不在話下。
可是仰賴媒體有個問題,就是他們過度使用負面角度。
看過「秘密」這本書的人便知道,(雖然我.....呃....我可以藉此賣出這本書嗎orz)
負面思考將招致不樂見的後果,因為情緒與事件之間會互相吸引互相印證。
回頭談教改的失敗。
教改的內容,的確不夠周延完善、有欠思慮,
但最大的錯誤在於政府沒有掌握本質。
教育是國家的命脈,是產業的動力,經濟的推手。
什麼樣的文化,會決定我們成就什麼樣的國家,可能攀登何種境界。
也就是說,教改不是教材改一改就好了,學童的心態要改,教師的心理素質要一致,
而家長們、社會們的觀念必須隨潮流而糾正,必須融合時代的進步。(可惜以上都沒有)
才藝,真的只有有錢人才學得起嗎?這點,就要看你怎麼定義「才藝」。
懂得怎麼收成、怎麼抓蟋蟀,算是才藝嗎?
會講原住民語言,算multi-lingual嗎?
從小就幫忙顧店,有著一身叫賣功夫,算表演能力嗎?
熟悉各種社會服務的申請流程,算不算天才?
這些由做中學的才藝,叫做「才藝」嗎?
偌若這個國家裡的所有人都認定琴棋書畫才是才藝,教改自然是有錢人家的玩意兒。
最後教育的本質仍逃脫不了「一體化」,我們的心智永遠侷限禁錮。
重建也是這麼回事,重建不是給個房子,以工代賑,自以為了不起。
遷移之所以困難,問題在於經濟,失去工作等於喪失自我能力,在金錢與心理方面是二重傷害。
重建必須了解的,是他們本質上的需求,以工代賑是好的,但非長久之計。
經濟的背後,也許是需要良好的渠道耕田,也許是需要肥沃土壤建立茶園,
也許少了寒露種植不了可口的水蜜桃,不是把人丟在這裡,一切就能迎刃而解的。
文化因素,是不可忽視的要素,有待抽絲剝繭,層層尋根。
那種「蜜蜂不見了?真的嗎?那有什麼關係?還有蝴蝶啊。」的思維,留給天真的小孩子吧。
世事總是錯綜複雜的,否則為何「混沌」裡,東京的蝴蝶翅膀一振,紐約就起了大雪?
本質很重要,需要真正瞭解當地文化的人們集思廣義,才能建立長久的價值。
有頭緒後,可以降低資源配置的浪費;有頭緒後,人們開始有了憧景有了希望;
有頭緒後,每個前進的步伐都是有意義的;有頭緒後,重建的副作用就會降到最低。
九月到了,當十月、十一月過去,注意力不在了,災民們要有獨行的能力,
正如同他們原本美好的生活一般。
求快,只會更慢。
許人民一個未來吧,不要像徐志摩一樣空有一張嘴啊!
-----
草草結尾 今天打太多字了(對傷殘者而言......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