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VIE.jpg

   惆悵。凋零的繁華,褪色的笑容。一個百年的傳承,無數個牽連憾動的生命,在時代的巨輪碾壓下,支離破碎地離開舞台,還來不及謝幕。這樣強烈的諷刺,就是托瑪斯曼的心計吧。 這場華麗的盛宴,從序幕優雅的華爾滋起步,撬開香檳的軟木塞,任憑華美的氣泡隨酒精蒸發,一滴不剩,徒留滿地破碎的玻璃酒瓶,一片一片地,踩著鮮血回憶。

   托瑪斯曼在我心中已成為打擊"門當戶對"迷思的太空警察,他用一連串的悲劇替當時一心想攀權附貴、力爭上游的Buddenbrooks家族訂製悲慟的喪衣,加入兇惡的女僕,像打擊犯罪一樣地嘲諷古代思維。但托瑪斯曼若活在當下,肯定無法接受這幾百年的人民抗爭、共和制度下,階層間有形的疆界消失,中間的差異卻從未減少。這些過去曾上演的,離經叛道的荒誕故事,如今仍然強力放送,甚至還讓更多人懷抱不切實際的幻想。所以自由民主又怎麼樣呢?我們生來就擁有一些群體宿命。

   眾演員的演技絕佳,布景更是富麗堂皇,盡精緻之能事。不過可惜了,這麼嚴謹完整的故事,挾帶著諾貝爾文學獎的榮耀,我仍然無法融入德國人含蓄的表達方式,不能柔情一點,感性一點嗎?感覺像是為了把整部小說演完一樣,不停塞東西、換畫面,一長串的名字,連記憶都困難了,哪還管得著誰跟誰的風花雪月?

   小說改電影的失敗經驗可多了。可能大部分導演們都背負著廣大書迷們的期待,要原汁原味搬上檯面,該一絲不苟呈現原貌,但一本書與一部電影,該怎麼衝量呢?傲慢與偏見的BBC電視版大受好評,電影版備受書迷批判。我不,我讚許電影版導演的智慧,取出精華,不急不徐地舖陳劇情,帶觀眾們入戲,到最後演員表出現了、片尾曲響起,觀眾們還沈溺在戲裡不願出來。這就是他的智慧,畢竟有時候,慢慢來比較 快。對吧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ES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