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 今天行銷課談的是國際企業在銷售產品時該標準化或在地化?最後討論出因產品、產業、地區文化等不同而有所不同,產品應該要符合企業一致的標準,在小處做在地化等的結論。

    例如可樂可以全球統一口味,但麥當勞的漢堡不行,金條的形狀可以全球統一,但耳環的樣式可就不行,7-11在不同地區販售不同商品,但相同的是,每家7-11都很便利溫馨。標準化或在地化,有時候兩者界線是很難定的,因為在國際化程度的地區,能接受國外原汁原味呈現的程度便越高。例如十年前,家庭主婦們對於"加崙"一無所知,市面上也沒有任何牛奶以加崙計量,但現在看看cotsco的大罐果汁,0.5加崙,後頭恐怕連括號換算成毫升都沒有,這正是國際化程度提升的實例。

     爾後在吃晚餐時,我突然想到,我們買黃金是論兩的(有錢人可能是論斤XD),但美國用的卻是ounce,歐洲又用什麼單位呢?用公克嗎?他們有這麼直接嗎(驚!!)?況且在中國大陸,他們也用兩,所以陸客來台時看到攤販時,會以兩來換算台斤與市斤。一台斤是16兩,一市斤是10兩,對嗎?正確說法是,一台斤是10台兩,一公斤則是16市兩,同一個「兩」字,重量卻不相同!

    又或者,在台灣,公車站與站的距離是用"百公尺"來算(光復中學站與清大站應該只有100m吧= =),在上海兩站之間大多超過一公里,"近"與"遠"的想法用法都必須調整。記得Louisa告訴我,她和台灣朋友一同攀登玉山,每個人都受盡寒冷折磨、四肢不聽使喚,但對於她,這只不過是挪威初冬的氣溫。在台灣吃Twix,可能大部分人都嫌太甜,但對於餐餐巧克力的哥倫比亞人,這只是再平凡不過的早餐之一。無論是制度化或非制度化的量詞,在不同環境下都會因為規定或民情、地理因素而有所不同。

    既然如此,為何要強調兩者的差異?標準化與在地化,不管是在有形無形,實品上或行銷上,人員上或通路上,法條上或習慣上,都不能用數學的角度看它,它不能加減乘除積分取ln,而是熱力學。這些因素在不同的熱循環下會產生不同的熵、焓、功,就算循環步驟看似相同,順序、系統、體積、質量都會讓結果產生微妙的不同。如果我們邊界條件蒐集的不夠徹底,控制得不夠嚴謹,最後的結果,就會越往亂數走去,最後回到數學手上,然後變成哲學,再走向玄學,終成神學。

    這世界真是異常有趣啊...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ES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